学校精神:艰苦创业 奋发有为 

武夷学院前身为南平师专,创办于1958年。1960年初,学校搬迁至原校址南平官沙田。1962年学校更名南平师范学院,承担培养本科生的任务。1963年秋,学校迁址漳州,与厦门、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。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南平师专,称建阳师范专科学校。1994年学校更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。200210月,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址开始兴建。20039月,学校陆续从原南平校区迁往武夷山。自复办到2007年,学校培养了大专学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万多名。2007年,教育部批准在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正式设立武夷学院。武夷学院升本以来,在福建省委、省政府和南平市委、市政府的关怀下,在300万闽北人民的支持下,顺利完成了从南平到武夷山的整体校区搬迁,全校师生激情奋斗,众志成城,全面实现了从专科学校向本科大学的转型,从单一师范类学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型。

一、艰苦创业

1、从历史地位方面看,武夷山地处原中央苏区、原革命老区--苏维埃福建省委所在地,是红色首府,经济相对落后。

2、从地理条件方面看,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,属于县级市,不仅离福建中心城市偏远,而且相关人力资源及配套设施也都短缺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本科院校建在县级市的数量不超过5所。

3、从财政力量方面看,我校财政经费紧张,虽然有国家和市政府的资金支持,但2003年校区搬迁启动经费仅有1000万元,而贷款高峰期的借贷总额就达1.68亿元。

4、从家庭方面看,由于校区整体搬迁,造成教师两地分居比例高,搬迁后高达20-25%

二、奋发有为

尽管创业的各方面条件艰苦,但全体教师员工仍团结一心,群策群力,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。

1、引楼

建校初期,我校资金紧缺,积极引用BOT模式,做好校园初期的楼栋建设。目前已建设学生用房9万多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积达31.64万平方米。

2、引凤

学校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,并实施博士工程、教授工程等五大师资队伍建设工程,建立激励机制,引导教师提升素质、提高水平,形成一支数量与结构相对合理,具有艰苦创业、奋发有为精神的师资队伍。

3、引资

学校充分利用武夷山的区位优势,坚持开放办学。学校成立董事会,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合作办学,促进学校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、筹措教育发展资金、支持武夷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合作办学组织形式。与多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。携手企业开办订单培养的“太阳班”“圣农班”等,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。

4、引智

本着“不求所有、但有所用”原则,实行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度,积极探索吸引海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任教的机制,柔性引进多位院士、“长江学者”、“闽江学者”和知名专家聘为特聘教授、客座教授、讲座教授,多国文教专家在校任教。特别是近年来,采取积极措施,进一步加大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,进一步充实了教师队伍,提升了教师队伍能力和素质,保证了学校教学、科研、学科建设和学校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。